【工作】日出之後就要開始跑

【工作】日出之後就要開始跑

我在不下十個名人演講或勵志文章裡看到這個寓言故事:在非洲的草原上,有種動物叫瞪羚。牠必須比跑得最快的獅子還要快,否則就會被吃掉。而在同一片草原上,有群動物叫獅子。牠們必須比跑得最慢的瞪羚還要快,不然就會被餓死。這個故事的原始寓意是,不管你是瞪羚或獅子。日出之後就要開始跑。一直跑就對了。

這個故事在高科技產業尤其流傳得廣,畢竟,這是個充滿偏執狂的產業。大家也都喜歡這種 “一直跑就對了” 的簡單邏輯。不過我從第一次聽到的時候心裡便想:“Wait a second! 難道我們一定要這樣一直跑到死?難道沒有別的辦法嗎?”

假設你是瞪羚好了。 “天亮就開始跑” 的前提是,你知道獅子在哪裡。如果你不分青紅皂白,直直的往獅子窩衝去,不是平白送給牠們當早餐? “一直跑就對了” 還有另一個前提,就是不管跑到哪裡都會有水草 — 往沙漠裡跑固然沒有獅子,不過到頭來自己也會渴死餓死,不是嗎?

這個寓言故事還有一些其他的邏輯缺陷,例如它忽略了一個明顯的事實:“吃飽的獅子不餓”。這是廢話,不過卻很重要。如果你有仔細在看《Discovery Channel》,兇猛的獅子費盡千辛萬苦撂倒一隻斑馬以後,獅群圍上來飽餐一頓,全家人懶洋洋的躺在地上曬太陽。這時候所有動物 — 所有動物 — 都敢明目張膽的在獅子身邊走來走去,因為大家知道,這隻斑馬夠獅子一家人吃上兩三天,他們不會起身再去抓十隻兔子回來囤積在冰箱裡。(這個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你是獅子,千萬不要吃太飽,不然連 ‘俗辣’ 都會當你是死人)。

還有,這個故事也忽略了另一件重要的事:獅子的視力其實不大好,牠們靠的是嗅覺。所以如果你知道獅子在哪裡,其實你只要站在牠的下風處,牠就 “看” 不見你,即使你離牠很近。你只要保持安全距離,等到風向變了再來跑就好了。還有,就算逼不得已一定要跑,你也不一定要跑得比最快的獅子還快 — 你只要跑得比其他瞪羚還快就好了。這樣說有點殘酷,不過,“吃飽的獅子不餓”,對吧…


最近在做產品規畫,提起這個故事其實是有感而發。長久以來,這種 “天亮之後就要開始跑”,“一直跑就對了” 的觀念,是很多台灣公司的生存、甚至致勝之道。可是這種非常 manufacturing-centric、R&D-centric 的招術功效已經越來越有限了。我們的確可以逼 R&D engineers 日夜加班,提早三個月把產品做出來,可是如果當初沒有選到對的產品,很可能會闖入國際大廠的殺戮戰場(跑到獅子叢去),或是做出 “利基產品” 之後卻發現市場不夠大(跑到沙漠裡去)。最好的市場很可能是在 “吃飽的獅子左右”,或是 “獅子的下風處” — 安全、水草豐美、又不必跑個半死 — 只要公司裡隨時有人認真的抬頭看看獅子到底在哪裡、看看風向到底改變了沒有。

我們真的需要好的 Marketing 和 Product Planning…


留言:

Cliff Wang 於 2005-08-18

突然覺得妳說的超有道理,敝公司就是亂亂跑的選手,等我來了這裏,雖然不能說清楚問題出在哪裏,但是開始有點頭緒了。研發的做一些很酷的東西,然後又盡其所能得想要做到完美。害得賣的人不知道該怎麼樣就只能傻等。

後來我個人的結論是管理者就是大老闆的問題,他覺得大家都應該做自己該做的事,只要分享正確的訊息就好了。問題是沒有人做黑臉,同樣的,一樣的訊息給不一樣的人大家的解讀方式又不一樣,看,啊是要怎麼會想一樣咧。

所以我決定把自己的臉塗黑,然後好好地衝進去把東西都清乾淨,反正我早就沒退路了… 我來美國之前就通知他們,如果要叫我再回台灣管原來的 operation 的話,那就謝謝再連絡… 好笑的是這家公司活了快二十年,而且還在賺錢。真不知道是我的問題還是其實真的開公司賺不賺錢靠的是運氣…

selinako 於 2005-08-18

To Cliff:
你舉的例子是非常典型的 “老瞪羚心態”,他們會告訴草原上新來的小老弟:“老子我縱橫沙場二十年,跑得比獅子還快!你跟我走準沒錯。” 殊不知跑了二十年沒被吃掉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因為獅子一直都吃飽撐著(大廠滿足於既有市場),或是獅子忙著撂倒斑馬(跟比較明顯的競爭者搏鬥),或是你長得太小隻所以獅子沒注意到你,或是其他更弱的瞪羚跑得更慢… 總之這一切的一切,可能跟是不是能跑贏獅子一點關係也沒有。

尤其經過沒啥風雨的二十年,組織也怠懈老化了,別的年輕力壯的瞪羚都跑得越來越快了,這時候你要勸那隻自滿的老瞪羚聽你的話,只會越來越難… 你跟他說要趕快往東邊跑,因為風向變了、獅子來了,他還會瞪你,“啊你是見到鬼喲…”

祝福你…

Cliff Wang 於 2005-08-19

恐怖的事不是這個,恐怖的是老瞪羚要把公司交給年輕的女婿… 今天我們開始著手進行來這邊的主要目的之一,想辦法把公司開始分割成獨立的事業單位,用 Profit center 的方式來管理。好了,財務的坐進來,我們的構想很簡單,主要把主要分成三個部份,製造部門、管理和支援部門(包括研發)、業務單位。製造部門有一個製造成本,然後賣給管理和支援部門,然後管理和支援部門再加上他們的成本和開支,再賣給業務單位。最後業務單位賣給客戶。那每一段都會有自己的成本和支出,就可以看出大家的貢獻程度。

嚇人的是這年輕人突然想把所有部門列在一張表上,然後每個單位賣出去的價錢當成營收… 財務的人首先發瘋似地說,不行,你這樣是把營收多算了,因為這是公司內部的轉移,然後我搖搖頭,我真的希望他不是這麼蠢,可是我老闆走上前去和財務的人討論了好一陣子,在那五分鐘的我真的是一片空白…

更好笑的是我們每張訂單都應該有 material cost,定義是只要我們付錢到外面買的,就算在這邊,財務的人拍胸脯和我保證這個一定是正確資料,因為我們每張訂單都算。好了,我看了五秒說這一定是錯的,我在台灣和日本的賣價都比美國高 20%,請你告訴我為什麼我的 Material cost 會是美國的兩倍… 他們臨危不亂的說可能是每樣產品的材料成本不同,或許我和日本都賣到成本比較高的東西。

好吧,我接受,但是問題是老子賣的東西什麼都有,也沒有偏重哪一個單項,這還是不合理的啊。我沒放棄,叫他們把資料叫出來,赫然發現同一個東西,在他的資料裏,我的成本一個六千塊美金,美國的五百多?同一個東西,日本材料成本是賣價的40%,我的賣價和日本一樣,結果成本 20%,我真的是想把槍拿出來開。最後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邊,我真的是%@$@#%@… 真的是卡好大水餃,我完完全全地被打敗在當場,好吧,我來管,就算你們沒有付我薪水來做這件事,我還是決定穿好防護衣,幫你們把陳年的爛東西清乾淨,看,一個毛利率百分之六十的公司,營收還只賺百分之十,我真的是搞不懂過去這十幾年來他們是怎麼活的。上帝保佑我不會在美國心臟病發。


編輯紀錄:
  1. 寫於 2005-08-17,最早發佈在無名小站《從竹科到矽谷》,後搬到 Blogger 並在隨意窩備份。
  2. 2019 年 8 月重新整理發佈於個人網站。
  3. 封面圖片:Photo by Alexas Fotos from Pexels
相關閱讀:

selinako

selinak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