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熟女大悶鍋 (3) : 我們要叫窮!
莫約去年此時,我從美國透過網路連回台灣報稅。當收入明細一筆筆下載到電腦上,我瞥見上方那個加總的數字,彷彿被一記重拳打倒在地:
「大人冤枉啊!」我當場大聲哀號泣訴:「去年我哪有賺這麼多錢啊?」
一定是什麼地方弄錯了。大概有別人的收入被算到我頭上來。我一筆筆核對,以確認自己真的是該項收入的 “苦主”。檢查兩次都沒找到錯處。啊,那一定是加錯了,可能某一筆收入在相加的時候被多算了一個零。我不死心的找來計算機,手動加總起來。當 add up 的數字越來越接近電腦螢幕上顯示的總額,我心裡也越來越驚慌:
- 完蛋了,我需要補繳很多稅…
- 奇怪,那我賺的錢都到哪兒去了?—— 經過一整年,我的存款水位一點都沒增加,難道我當真把帳面上的現金收入花得一滴都不剩?
我自認生活儉樸,平常也有記帳的習慣,只不過 2004 上半年是用筆寫在自己印製的帳本裡,下半年改用電腦記帳軟體《Microsoft Money》(註:已停產),從來沒把兩本帳冊數字加總在一起的結果,導致了嚴重的認知落差(實際花掉的錢,是我印象中以為的兩倍…)。經過這次 shock 之後,我採取了一些 “財務工程” 的舉措,並且開始有意識的節流,經過一年的努力,情況終於有所改善(否則今年接到稅單時可能會昏厥)。
可是,大概也是從那時候起,一種從前沒有的「貧窮感」開始像 “背後靈” 一樣經常跟隨著我。
平心而論,我真的比從前富有多了。剛開始工作的前半年,我的收入只夠租一間和隔壁鄰居 “雞犬相聞” 的破雅房,騎一台車齡十年的機車上下班,衣櫃裡的套裝不夠我穿一星期而不重複,有天差點沒辦法去上班,因為出門前唯一的一雙高跟鞋壞了。每個月總有幾天從提款機裡領不出錢來(存款餘額低於一千),偏偏那年同事結婚生小孩的又特別多,經常覺得自己需要去賣血才夠包紅包。年底發憤報名了英文補習班,又和朋友去了一趟大陸自助旅行,回來以後動用信用卡的循環利息兩三個月才還清。
如果現在都還要叫窮,那當年豈不是早就跳樓一百多次了?可是那種縈繞不去的貧窮感又是如此真實,這一定不是我一時產生的幻覺。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四月的第一個週末,在線上遇到身在上海的 Winnie,和出差到米蘭的 Ann,原本想要來個 “線上論壇”,可是題目都還沒討論好,三人就不約而同的叫窮起來。
MSN 對話:
Ann: 我這個星期最大的感想就是,做得要死要活,卻只能望著米蘭的櫥窗興嘆… 絕對要來做個生意,大家來討論一下吧。
Selina: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什麼?要講創業,還是要來叫窮?
Winnie: 談叫窮!
Selina: 不知道為什麼,最近覺得自己好窮好可憐… (泣)
Ann: 我也是捏… 我也覺得我們賺錢實在太慢!又太辛苦!做完一星期 road show 只覺得沮喪。
Winnie: 昨天試算,如果我要在 X 年內有 N 百萬,以每年平均報酬率 25% 的狀況下,我每個月要存 57,000 元,天啊!算完後我都不敢買東西了
Selina: 為什麼 X 年內要存 N 百萬?
Winnie: 這是在試算我如何在 X 年內繳完房貸。但是還不考慮利息喔,利息要加個一兩百萬。
Selina: 妳貸那麼多啊?
Winnie: 還在考慮。
Selina: 我最近買東西也都縮手縮腳的,好難過…
Winnie: Why?
Selina: 曾經過了一陣子 “買東西不看標價” 的生活,喜歡就給它刷下去。因為在美國的時候有出差津貼,房子車子也不用自己付錢。現在算一下,租房子一個月就要近萬,車子保險、折舊和汽油,一個月也要八千。看上眼的房子買不起,買得起的房子看不上,而且也覺得工作沒保障,前途茫茫,好可憐… 可是反過來想,如果連我都要叫窮,台灣可能一半的人要餓死,又覺得自己是不是太不知足了?
Winnie: 對啊,Cliff 跟我說我(的收入)是前百分之一,前百分之一如果都覺得窮…
Selina: 我們應該不在前百分之一啦,如果把那些 “田僑” 或富商高官的小公主小王子也考慮在內的話。但是,前十分之一總是有的。我看到一則《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如果一個人的年收入超過九萬美金,在美國就能排到前十分之一。我在矽谷認識的華人隨隨便便每個都超過九萬,可是怎麼一點都看不出來他們有前十分之一的樣子?每個也都在叫窮… 難道是因為《下流社會》效應嗎?
Ann: 我昨天跟 Selina 講,跟我一起的外資券商 sales 賺的錢比我要多很多。我想要換工作……
之後我們討論了各種自行創業的可能,從炸香雞排到網拍賣傢俱盆栽都有,可是說完又覺得沒有一項行得通,徒然加深沮喪感。事後我思考了一下 “有錢之後反而覺得更窮” 的背後原因,歸納如下:
- 對儲蓄的看法改變了。小時候覺得三十歲以前反正也存不了什麼錢,有餘裕就很大方的拿來買書、旅行,說得更好聽點,就是 “投資自己”。現在開始為自己設立儲蓄的目標,能花的錢就大幅減少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明明收入相同的兩個人,老美看起來就闊綽很多(美國人的平均儲蓄率接近於零),老中就經常因為要存錢買房,把自己外表搞得像要領失業救濟金的樣子。
- 社會趨勢及社論文章造成的恐懼感。這兩年裡看了許多《一個人的生活》、《未來你要工作五十年、活兩輩子》、《下流社會》等轉寄文章,越想越覺得自己搞不好會孤老終生,而且需要工作到超過七十五歲才能賺夠退休金… 更加覺得理財是件多麼重要的事。可是近年來利率之低也是前所未見,如果不採取積極的理財行動,很快就被通膨打敗了。
- 對前途和收入沒有安全感。科技業競爭激烈,人才備出,產業外移,自願或被迫提早退休的人很多,也沒有任何公司或職位是鐵飯碗。(更何況三不五時還會發生令人忍不住想掛冠求去的鳥事…)
- 比較對象的誤差。雖然我不曾拿自己跟某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們相比,可是有時候,還是不免跟身邊的同事做比較。有時候我會忘了對方的年齡比我大了快十歲,或是對方進公司的時間比我早三年這類的事實。而且資產總是比較明顯,負債卻看不見 —— 我現在羨慕別人買房子,別人說不定還羨慕我不用背房貸、付利息呢。
以上這些理由都成立,也解釋了大部份的情緒。不過光是這樣,還不足以安慰自己,尤其在傳統的觀念裡,“叫窮” 簡直就跟台語裡的 “靠夭”(哭餓)一樣是種可恥的行為。我經常這樣向自己哭窮,有時候還忍不住跟好友們一起 “抱頭痛哭”,是不是太無恥了?後來轉念一想,世上資源有限、人的欲望無窮,所以會覺得 “窮”,就跟會覺得 “餓” 一樣,應該是件很正常的事啊。我終於為自己近乎無恥的叫窮行為找到合理化的台階:
- 覺得 “窮” 是一種健康的飢餓感,尤其在年輕、胃口正好的時候。我不會 “只” 為錢而工作或生活,但是我終於開始懂得錢的意義。我覺得自己實力增加了,自恃較高,胃口也變好了。岳飛在《良馬對》裡面說到的千里馬:「日啗芻豆數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即不受。介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中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所以我現在覺得餓是必然的,因為將來還要跑很遠;我可不是寡取易盈、好逞易窮、秣不擇粟飲不擇泉的駑鈍之材啊。
PS:光看我從 “叫窮” 還可以扯到岳飛的功力,老闆就該幫我加薪五成,真的。
留言:
Cliff Wang, 2006-05-04
Winnie 的薪資真的是受薪階級的前3%,這個是我03年看到的研究報告。在台灣的所有受薪階級裏,超過三百萬的不到1%…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窮是因為我們跟別人不一樣,我們有野心和超乎常人的慾望,基本上這也是促使我們再往前衝拿更多的動力。其實一個月就算賺個四十萬也不是很多,這是我最近在規劃如果我的新公司產品通過客戶端測試然後拿到創投基金,一個月可以領四十萬時要怎麼花的心得。
光靠領薪水是沒辦法變成有錢人的,而靠公司的股票基本上和投資有異曲同工之妙,也不一定是穩的。結論是我還是想盡辦法把我的新東西弄好賣出去,因為有錢人都是這樣做的。
Chiasa, 2006-05-04
Gosh, 我今年看到稅單真的差一點昏倒… 我還得補繳的稅額夠買一輛中古車… 我手上現金不夠,加上本月的薪水 show hand 也不夠,還得賣股求現才夠繳稅。TMD 的中華冥國… 賤保還要漲價,TNND 每個月要繳 3000 NT,我是什麼時候花過賤保一毛錢了?算算,我賺的錢有 25% 還沒進褲袋就被吃了,心裡的怨恨真是直衝雲宵…
Selina Ko, 2006-05-05
To Cliff,
我覺得身在半導體業的另一個隱憂是,這是一個已經漸漸在老化的產業。園區每個公司的員工平均年齡都一直在提高,從前三十幾歲的人就能當到副總,現在四十歲的時候能夠拚到處長/協理就要偷笑。我們的能力沒有比前人差,但是開放給我們練劍的機會變少了。就跟玩 game 時需要打怪物累積經驗值一樣,隨著武功越來越高,也需要去挑戰更厲害的關卡,如果老是侷限在那裡打蜘蛛螞蟻,玩得再久也成不了大氣候。所以我現在可能也有點 “吃在碗裡,看在鍋裡” 吧…
但是我倒是不介意當個 “打工皇帝” 或專業經理人。大公司有大公司官僚迂腐的一面,可是如果能夠善加利用,大公司其實也提供最多養份滋養開發中的新產品。像 Ann 她們公司,前幾大 BU 的營收獲利規模一點都不輸上市櫃公司,做得好的還可以 spin-off. 我覺得這種內部創業也是值得嘗試的一條路。
不過話又說回來,選這條路的人也是要有 start-up 那種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的決心,要有遠見,還要有野心和霸氣 —— 這些特質常常在大公司的專業經理人身上都看不太到…
Selina Ko, 2006-05-05
To Chiasa,
我在經過去年的震撼教育之後,就開始每個月提存 “納稅準備”,也從年初就開始積攢現金,所以今年的心理衝擊比較小一點。雖然如此,當我發現需要補繳的稅金竟然比信用卡可刷的額度還高,很可能需要去辦張白金卡才能刷卡繳稅,也是忍不住 ooxx…
回顧過去幾年的繳稅史,年收入只成長一點點,繳納的稅金卻是年年以 40-50% 的速度往上加,然後政府又越搞越爛,真是痛…
不過,比起我的老美同事,我其實還不算太慘。他們每個月的薪水還沒拿到手就先扣大約三分之一(台灣至少還可以選擇要不要先預扣,稅率也較低),拿到的員工股票分紅是按入帳當天的市值先扣所得稅(台灣員工一般是以票面價值課稅),之後賣掉股票時如果比領到股票當天的價錢高,還要再扣資本利得稅。買一棟百萬豪宅是嗎?每年按交易價的 2% 課房屋稅!至於平常吃飯買東西,標價之外還要再加 8.25% 的貨物稅…(各州稅率略有不同)
這還沒算健保的錢。我一個小小員工,公司每個月幫我付八百多美金的保險費,第一次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下巴差點哐噹一聲掉下來。我在美國那兩年健壯如牛,公司幫我付的 $800 x 24 = $19,200 也跟丟到水裡一樣。而且我們公司參加的不算是很好的健保 program, 很多項目也還是要自費的。有個同事半夜發燒急診,只是躺下打個點滴就自費付了五百多。其實我覺得這有點惡性循環,有些人小病時嫌貴就不去看醫生,拖到最後都變大病了。有調查顯示加州人付出的醫療費用居全國之冠,結果健康狀況或平均壽命也沒有比較好。
加州居民大概是全美數一數二的有錢,州稅稅率也是全美數一數二的高,結果州政府一樣搞到年年瀕臨破產,有些郡因為發不出薪水付不出水電費,公立圖書館只好關門大吉。
剛去美國的時候,人事部門問我要不要申請綠卡?我說不用了,這個國家來體驗幾年可以,但是,
我 – 絕對 – 絕對 – 不要 – 當 – 美國人!
Winnie, 2006-05-08
根據我的繳稅單上的收入,我應該不算在3%,如果股票只算票面價值。開始覺得投資的好處是,去年11月覺得想找點新鮮事做轉移一些負面情緒,回台灣時刷了本子發現那些被我耽擱三年的小小股票也生了一點利息,也辦了電話下單。剛好搭上選舉的順風車,莫名其妙有了20%-30%的收益之後,我才驚覺你不理錢,錢是不會理你的重要性。而基金投資基本上是一直都有進行可維持平均 5-10% 的水準。開始注意投資,就會開始多涉獵一些產業趨勢,國際新聞,也增加一些樂趣,如果不小心還讓妳賺到錢,那就是更開心的事,壓力也沒有創業那麼大。最重要是我都是那原先的股票當資本,不動用薪資或貸款,沒有吃到老本的感覺,就比較沉得住氣不隨數字上下起伏。
當然我覺得要有投資的本錢還是要先有儲蓄的習慣,別看我這敗金女樣,台灣薪水我可是硬生生每月扣去 65%-70% 到基金去,那是我覺得比定存好用的儲蓄工具,變現三天內就可以換現金。剩下就是我可以活用的現金了,加上基金利得算境外所得,不兌現就不會有利息課稅。上海人頭紙基本上還是我拜金的基礎,不過最近也收斂一些。
本來我是想X年繳完貸款,但是發現首貸低利機不可失,又可列舉減稅,加上保險說不定比單身定額扣繳多,現金留著投資的獲利說不定更大,那個X年目標的動力就減低了。我希望今年我的旅游經費和奢侈品經費都來自投資利得… 那就是一大快事了(笑)
Selina Ko, 2006-05-31
我報完稅了… 感覺被政府洗劫一空,這個月的薪水和獎金全都貢獻給國家… 真是 ooxx…
Cliff Wang, 2006-06-02
我也報完了,總共繳了三十萬給政府,那已經不是獎金和薪水可以處理的事情,我用了我這輩子第一次的信用卡分期… 總之準備現金要跟我的未來拚了,再不給我中我也沒辦法了…
編輯紀錄:
- 寫於 2006-05-04,最早發佈在無名小站《從竹科到矽谷》,後搬到 Blogger 並在隨意窩備份。
- 2019 年 8 月重新整理發佈於個人網站。
- 封面圖片:Thanks to @inky_pixels for making this photo available freely on @unsplash